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多
走进位于遵义市播州区鸭溪镇的贵州和平经济开发区,放眼望去,显眼的蓝色蒸汽管网在园区内延伸,管网里的热能正从园区的贵州金元鸭溪电厂奔腾出来,进入园区各用热用能企业。
2022年,上海临港滨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正式实施。近年来,当地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生态保护整体治理,努力建设天蓝、水清、岛绿、滩净、湾美、物丰的海滨县城。
在山东,退养还礁让白江豚、鲸鱼等海洋生物频频出现。在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哈仙岛,这群被称作微笑天使的海洋动物,如今正洄游到岛屿附近的海域繁衍栖息。项目设计方工作人员刘汉中指着海中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牡蛎礁说早些时候,以色列军方在一份简短声明中称,其军队瞄准了加沙地带中部努塞拉特地区的哈马斯基础设施。救援队还表示,药品和食物短缺,主发电机也因缺乏燃料而停止运转。
据报道,当地时间8日,除了加沙中部地区,加沙南部、北部也遭到数十次空袭。当地救援人员表示:数十名伤者躺在地上,医疗队正尽力利用现有的基本医疗能力挽救他们的生命。如今,大型农业机械成了种粮、收粮的好帮手。
黄骅83万亩旱碱麦开镰6月6日,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后仙庄村农民在抢收小麦。在麦田等待收获的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该村将1700亩土地托管出去,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每亩地种植成本降低20%以上。当天,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于荣艳来到田间查看夏收情况。在麦田等待收获的还有后仙庄村村民刘凤华
目前,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已组织小麦收割机750台,其中高效能收割机134台,这些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将大大提高小麦收获的效率和质量。在麦田等待收获的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该村将1700亩土地托管出去,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每亩地种植成本降低20%以上。
刘玉锁是个种了30多年地的老庄稼把式。如今,大型农业机械成了种粮、收粮的好帮手。当天,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于荣艳来到田间查看夏收情况。他说,以前种地都是靠天吃饭,如今受益于好技术、好麦种,盐碱地逐步变成新粮仓,种地尽显科技范儿。
你看那台小麦联合收割机,采用双筛模式,应用了多项减损关键技术,不仅能提高粮食收获效率,还能把粮食损失率降到最低。于荣艳说,早在一周前,相关人员就对小麦联合收割机进行了检修、调试,对农机手进行了培训,以备随时下田开镰。她笑着告诉记者,她家有6亩地处于仙庄片区的核心区域,去年就已托管出去,如今种地不用操心,农忙变农闲,自己还在村中的黄骅面花非遗工坊就了业,日子越过越红火。于荣艳说,同时,配备粮食烘干机40台,日烘干量最高可达1.2万吨,可解决阴雨天气对粮食晾晒带来的不利影响。
黄骅83万亩旱碱麦开镰6月6日,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后仙庄村农民在抢收小麦。为确保夏粮丰收、夯实秋粮基础,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出台三夏生产工作方案,协调相关单位,全力做好农机保通保畅、粮食收储、农资供应等保障措施,确保旱碱麦颗粒归仓。
在麦田等待收获的还有后仙庄村村民刘凤华。河北日报记者 张昊摄6月6日,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的旱碱麦麦田一片金黄,微风拂过,麦浪滚滚。
麦田中,3台小麦联合收割机依次排开,农机手驾驶收割机匀速前行,旱碱麦麦穗被吞进脱粒箱,收割机驶过的地方只剩下短短的麦茬。麦茬越短,接下来翻地播种就越容易。小麦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收割、脱粒,一会儿工夫,收割机的粮箱装满,麦粒被输送到运粮车上。于荣艳介绍,今年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种植旱碱麦83万亩,预计10天后完成收获。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设立了5个农机维修配件服务站,成立了10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通过宣传技术要点、田间实训、技术指导等方式,提高农机手减损意识和技术,全力保障三夏工作顺利开展她介绍,两千多年前,武汉一带属于楚地。
其高尚志行,成为中华儿女品格的楷模。刘文惠说,同样因诗句行吟泽畔而得名的,还有武汉本土的行吟阁啤酒。
在蔡靖泉看来,此举把屈原之魂留在了武汉,使得行吟阁承载厚重的历史文化。阁高22.5米,平面呈正方形,三层四角攒尖顶,上覆翠瓦,檐下有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手书的匾额。
行吟阁也见证着屈原文化的传承和焕新。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屈原研究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蔡靖泉说,东湖曾与沙湖相连,并通长江,是壅塞湖。
鄂渚,古时相传在今武汉武昌黄鹤山,即蛇山上游三百步的长江中,距黄鹤楼不远。与屈原有关的沉浸式情景剧在此上演,带领游客穿越到遥远的战国。屈原与东湖,有绕不开的缘分。阁名出自《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图为行吟阁三层四角攒尖顶,上覆翠瓦。春风化雨间,屈原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沿湖前行,经沧浪亭,至行吟阁,一尊屈原塑像巍然而立。屈原是被世界人民共同纪念的文化名人。
游览东湖听涛景区,可以将屈原的一生重走。中新社武汉6月9日电 题:行吟阁前,沿屈原脚步上下求索作者 武一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身穿楚服的青年相聚屈原像前,行礼、焚香、祝语、献爵,用华夏礼乐仪式缅怀这位伟大爱国诗人。中新社记者 邹浩 摄2300多年前,屈原真的到访过东湖吗?屈原《九章·涉江》歌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如今,东湖作为楚文化的荟萃之地,有着不少关于楚国遗迹的传说和记载。修建于1955年的行吟阁,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成的屈原纪念性建筑。
两年后,东湖为纪念屈原而修建行吟阁。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蔡靖泉说,屈原投江殉国后的两千多年来,中国民众的生活都与他密切联系在一起。在该景区,沧浪亭、橘颂亭、屈原纪念馆与行吟阁等一道串联起屈子文化景观群。
中新社记者 邹浩 摄屈原一生有三部曲:出生在湖北秭归,去世在湖南汨罗江,而武汉是他曾经流放经过的地方。人们不禁驻足瞻仰,屈原被发行吟泽畔的流放经历油然浮现眼前。